开放大学的前世今生:从函授到现代远程教育的探索19


开放大学,这个如今家喻户晓的远程教育品牌,其历史渊源却远比许多人想象的更为悠久和曲折。了解它的前世今生,需要追溯到那个信息技术尚未普及,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衡的年代。 它的原名,并非一个单一的、一成不变的名字,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和教育体制改革而不断演变的。这篇文章将带领大家一同探寻开放大学名称的演变历程,以及背后蕴含的教育理念和社会背景。

要追溯开放大学的起源,我们需要回到20世纪70年代。那时,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,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:入学机会有限,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城市,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人们难以享受到高等教育。在这种背景下,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——函授教育。这便是开放大学最初的雏形。 当时的函授大学,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,而是由各个高校自行开设函授学院或函授部,通过邮寄教材、组织面授等方式进行教学。这些函授学院虽然各自独立,但它们都秉持着同样的理念:打破地域限制,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。

函授教育的兴起,满足了当时社会对高等教育普及的迫切需求。然而,函授教育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。例如,教学方式单一,师生互动有限,教学质量难以保证,学习资源相对匮乏等等。随着科技的发展,特别是电视、广播等技术的进步,为函授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。

进入80年代,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辅助函授教学,例如利用电视广播进行远程教学,这标志着函授教育向更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模式转变。 此时,一些地区开始出现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“广播电视大学”、“电视大学”等机构,它们利用广播电视技术开展大规模的远程教育,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率。 这些机构,虽然名称各异,但都继承了函授教育的开放性和普及性,为后来开放大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。

真正的突破性进展出现在90年代。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,远程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。 传统的函授和广播电视大学模式逐渐被更加灵活、高效的网络远程教育所取代。 在此背景下,国家开始统筹规划,整合原有的函授教育资源,并积极探索现代远程教育的新模式。 这期间,各地的广播电视大学、函授学院等机构逐步合并、重组,最终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远程教育体系。

最终,这个全国性的远程教育体系,正式定名为“开放大学”。这个名称的确定,标志着我国远程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。 “开放”二字,体现了其开放性、便捷性和普及性的特点,也反映了国家对高等教育普及的决心和目标。 开放大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利用电视广播等单一技术手段,而是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,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。

开放大学的成立,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几代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结果。从最初的函授教育,到后来的广播电视大学,再到如今的开放大学,其名称的演变,也反映了远程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。它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,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。

如今的开放大学,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数百万的学习者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。它不仅服务于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,也为广大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人们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,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 回顾其历史,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,也看到了国家对教育公平与普及的坚定承诺。

开放大学的成功,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、高校的积极参与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。 它的发展历程,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远程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 未来,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开放大学也必将继续创新发展,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加优质、更加便捷的学习机会,为建设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。

2025-09-18


上一篇:成人教育:毕业证之外的收获与价值

下一篇:吉林省成人教育报名入口及完整报考指南